宜與社區生活結合 博物館增互動促文化


澳門日報|2014-10-05



  文物 大使協會與文遺研創協會合辦的二○一四文遺系列之“博物館旅遊之社會文化認同——博物館作為生活中的文化風景”講座,昨在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行,特邀澳大 公共行政碩士吳鳳英主講,闡述博物館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文使協會會長廖嘉豪期望透過講座,傳揚文遺保育知識和理念,讓公衆尤其年輕人及旅客深入了解本土 文化。

  講座昨日下午二時舉行,吳鳳英撰寫的《博物館之社會文化再現——政治 · 記憶 · 認 同》書籍同場首發,立法議員李靜儀、民署代表李嘉儀、教青局代表高奧美等出席。廖嘉豪致歡迎詞說,吳鳳英主講的講座為今年文遺系列首場活動,該會首次與文 遺研創協會合作。吳鳳英為土生土長澳門人,從事文化產業工作,主講內容圍繞其出版新著,與公衆分享箇中樂趣。講座上,吳鳳英巧妙引用國內外例子,讓觀衆更 易理解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重要性,既為文遺的保護提供穩固的研究基礎,更進一步結合文化旅遊作文化推廣。直言澳門的博物館雖強調本土保存與傳承,但 實際運作仍採取傳統博物館式經營,成為政治與知識性殿堂,缺乏雙向互動與傳播。長遠而言,澳門的博物館需讓居民將館內的物件和資源,視為個人資產,繼而成 為感興趣及關心的議題,從而形塑穩固的本土身份認同,提升個人素質。

   吳鳳英稱,部分博物館與世遺景點相鄰,具旅遊輻射功能,但如何吸引旅客們進入各區博物館參觀,仍需多方努力。問到各館應否由政府專責部門統籌,她認為各 館皆有特色及功能,互補優勢為宜。不妨鼓勵相應博物館銷售更多本土文創產品,以彰文創優勢,提升各館影響力。期望博物館多與居民互動,建議館方主動徵集反 映本土性或集體回憶的主題展方案,讓博物館與社區生活相結合。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