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墳場,一部石刻的“史書”


 2015-08-02|澳門日報

《澳門墳場》

   作        者:梁錦英、蕭潔銘出  版  社:三聯(香港)出版日期:2011年4月墳場,又稱作墓園,埋葬著參與歷史締造的各色人等,墓誌銘上記錄了他們所走過的不同道路。這裡是孝子賢孫憑弔祖先的地方,也是信徒視為超脫苦難、安享極樂的“聖地”,還是文人墨客創作的靈感源泉和文史考古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資料來源,其中各種雕刻精美的石造墓碑和雕像,更是珍貴的建築藝術遺產,亦因此被視為石刻的“史書”,成為遊客追尋名人蹤跡的終站。

   屬《澳門知識叢書》系列之一的《澳門墳場》,為讀者呈現了澳門墳場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管理機制等精彩內容,是瞭解和檢索澳門墳場、墓園全貌的上佳參考書。

   該書首先以時間、空間和藝術成就為切入點,歸納、概述了澳門墳場在城市發展中的歷史地位。隨後以〈半島篇〉和〈離島篇〉,分別介紹了位於澳門半島的聖味基墳場、望廈聖母新西洋墳場、舊基督教墳場、新基督教墳場、伊斯蘭教墳場、白頭墳場以及位於離島的仔沙崗市政墳場、路環市政墳場、仔嘉模市政墳場、路環黑沙村民會墳場、九澳村民墳場、炮竹先友墳場、仔街坊墳場、路環信義墓園、路環各會聯合墳場、孝思永遠墓園等十六處公立或私營的墳場,講述了它們的來歷、特色和葬於其間的名人,以及這些墳場在澳門歷史、宗教文化和建築藝術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價值。這些不同宗教信仰的墳場、墓園在澳門比鄰共存,相互尊重,也反映了澳門多元文化共融的特點。

  從書中得知,葬於1854年啟用的聖味基墳場的中外名人有:澳門土生葡人軍官美士基打上校;曾設計舊仁伯爵醫院、陸軍俱樂部、港務局、竹仔室總督官邸、前澳督府(今澳門特區政府總部)等地標建築的工程師梅洛;著名的葡萄牙詩人、作家卡梅洛 · 庇山耶;曾借錢予澳葡政府發薪餉的清末富商呂和隆;澳門華人領袖何賢等等。墓園中還有幾座政府設立的公墓及紀念碑,如澳門已故消防員骨殖紀念碑、陸軍俱樂部紀念碑、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已故海關人員及水警稽查人員紀念碑、保安部隊紀念碑等。

  清末民初詩人汪兆鏞在《澳門雜詩 · 竹枝詞四十首》中曾對聖味基墳場有此描述:“紅毛白頭西洋墳,衰楊蕭瑟搖斜曛。從來墟墓足悽愴,何事遊客常紛紛。”由此可見,聖味基墳場在當時已屬旅遊景點。1990年,許冠傑、張曼玉主演的電影《紅場飛龍》,亦曾經到此取景拍攝。

  作為澳門歷史城區重要組成部分的舊基督教墳場,是基督新教在澳門發展的歷史見證。長眠在此的有基督新教近代來華傳教第一人馬禮遜及其兒子、寫下第一部澳門歷史英文著作的瑞典人龍思泰、英國畫家錢納利等多位顯赫的歷史名人。

  兩位作者在撰寫書稿時尚就讀於本澳的高中,他們從小對澳門歷史文化深感興趣,曾擔任澳門文物大使、博物館學生研究員、中學歷史學會會員。兩人課餘經常對澳門各墳場、墓園進行實地考察、研究,並作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本書就是他們“墓”遊經歷的心得與總結,真乃“後生可畏”也。



標籤: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