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 2019 財政年度施政報告 » 文化範疇的施政建議


  «2019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 於上月出台,「把握機遇,均衡發展」的施政方針中再次突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體化的大方向,作為灣區內小小的一員,澳門應如何自處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引來更多發展機遇一直都是重要的一環。

  澳門文物大使協會理事長葉健敏表示,回顧歷史,澳門從十六世紀中葉起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多元的中西文化交融促成澳門的與眾不同,因此本會認為城市發展應從重視本地文化,切實加強與本地文化相掛鈎的工作如文化的保育和傳承等作為首要目標,以帶動社會經濟、旅遊等各方面的發展,從而突顯在大灣區內「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優勢。本次施政報告中,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樂見對文化相關方向著墨的增加,包括:著力開展歷史文化研究和傳播、推行文化普及和藝術教育及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等。然而,她認為在實際執行層面上的工作計劃及項目仍有待加強,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1,  訂立澳門本地的傳承人制度

是次施政報告文本內有提及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如《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及九澳聖母村活化等,但同樣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跟進未見蹤影。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文化保育的一大挑戰,作為文化當局應高瞻遠矚,從積極推廣、鼓勵傳承原則出發,制定保育規劃,建議可訂立澳門本地的傳承人制度,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系列支援外,亦讓其承擔起社區教育、活化推廣及紀錄傳承等義務,為傳統文化締造可持續發展平台。


 第2,  加強本地歷史文化教育

教育為長遠推廣文化的不二之舉,可是本澳現時多以短期課程為主,施政上缺乏長遠深度教育進程的計劃,難以誘發年輕人投身文化保護行列。建議將文化教育分段滲入各教育階段:(1)調整本土歷史文化在中小學正規教育課程中的比重,從小加強相關意識及本地歸屬感;(2) 設立本地文化知識達標考試,使文化教育標準化,質化及量化整體學生的文化深度;(3)推動文化遺產高等教育專業化及多元化,雖然旅遊學院現時有提供文化遺產管理學士學位課程,課程遍向以學術及管理出發,然而在實際操作上需配合更專業的團隊如考古、文物修復等,建議增設相關課程,或可協調跨校合作如開放旅遊學院之學生到聖若瑟大學選修建築,聖若瑟大學到旅遊學院選修文化遺產保育,同時亦可與外國學校作策略性合作夥伴,合辦相關專業學士學位,讓學生就個人興趣發展專業。

 

第3,  訂立文化藝術活動項目成效檢討

澳門近年舉辦、直接或間接資助不少文化藝術活動,無疑為文化藝術提供不錯的推廣平台,但重量不重質,造成濫竽充數、行業過度依賴及資源投放不對稱,建議加入成效檢討機制如活動目標達成度、觀眾反饋、經費使用的合理度等作為資助批給的考量,一方面既可繼續扶持新活動舉辦,另一方面亦可提升活動質素,有助行業健康發展及更有效推廣澳門的文化藝術。

 

  葉健敏總結,現時澳門在大灣區最大的優勢——娛樂優閒產業,全因內地政策配合促成,被動的角色造就較大的不確定性,且行業傾斜及客源單一更擴大了相關風險。既然澳門在歷史上如此的得天獨厚,何不讓此獨特性延續,使這抹不掉的文化底蕰為澳門再度創造新的機遇。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