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4 看,這個城市就是文化的遺產


新華澳報| 2010-06-14

對許多遊客來說,澳門很小,大半天時間可以走遍方圓不到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對澳門居民而言,澳門很大,住了幾十年也未能充分瞭解這座城市文化所含之奧義。

在這裏,歲月將葡國盤踞的歷史提選精篩,已與中國的博大精深合為天倫。巧克力膚色、巴羅克建築、葡語……儼然是這座小城的魅力之符。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建築群」不同於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它專指南起媽閣廟,北到東望洋燈塔的12處建築,是澳門文化局申報世界遺產的區域,不包括後來加入的廣場空間和其他歷史建築,範圍比「澳門歷史城區」要小。2004年,特區政府在聽取各方意見後,將「澳門歷史建築群」擴展成「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由原來的12處,增加到25幢,並增加了8處廣場空間,將申報範圍連接成一片完整的區域。

2005年7月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表明長期以來特區政府所做的文保工作,無愧於這一歷史建築群巨大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遺」後,特區政府更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寬廣的國際視野,採取了一系列細緻、周密的措施,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一是修繕工作。文化局依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精神,改善了各類文物建築的建構狀況及其內外環境,成功維護了文物建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二是擴充保護區。2006年7月,行政長官按「世遺」緩衝區的劃定,頒佈擴充83/92/M法令所劃定的保護區。文化局據此對「世遺」保護區內新舊建築的興建、改建或拆除,進行嚴格監控,有力地防止了各種破壞或損害「世遺」景觀及其文化氛圍的僭越行為,從整體上維護了歷史建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三是景觀整治。文化局在加強「世遺」保護工作時,十分注意保留貫穿於文物建築與周邊環境間的文化脈絡及其歷史印記。對位於文物建築相關範圍內的建築計畫發出意見書,根據文物「景點」、「景觀」乃至「景區」的有機一體性,作出相應規限,防止文脈斷裂,印記消解。


四是建立測繪記錄。測繪與評估作為文物建築保護的根據,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文化局一直致力於為文物建築建立測繪記錄,目前,對於教堂、大型廟宇的測繪工作已基本完成;對文物建築的安全評估,包括定期巡視、安裝監察儀器等,也正在有序進行中。


五是加強宣傳教育。文化局出版發行了圖文並茂的《世界遺產檔夾》,詳盡介紹了世界遺產的背景知識和澳門歷史城區各個景點;還製作了「漫步澳門歷史城區」掌上電腦路線指南,大大縮短了居民和遊客查詢有關資訊的途徑。與此同時,培訓了共五批120多人的「文物大使」,並組織推動「世遺」講座等,激發各界保護文物的情感和意識。


六是完善法律法規。特區政府力求在原有基礎上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法》(草案)是一套具有前瞻性,涵蓋面廣,可行性強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它將為廣泛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制基礎,並促進相關工作全面有效地展開。


據悉,以澳門歷史城區為重心的文物保護工作,業已拓展到「世遺」以外的一切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而不限於已被評定的100多項文物保護清單。這些文物作為澳門歷史的積澱,一經發現,文化局便會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加以處置,務使其免於散失、湮沒或毀壞。


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歷史建築。

(中國經濟導報╱文)


彩燈工藝閃亮盧家大屋澳門日報| 2010-02-21

農曆新年,遊逛文化展館已成為居民及遊人的新春好去處。今年新春,位於大堂巷的世遺建築系列之盧家大屋如常開放,特別安排了南京剪紙及秦淮燈彩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宅內展示,並配以工作坊,動靜元素俱備,旨在與衆同樂。在參觀者而言,對這座位處石屎森林中的盧氏大宅,又有多少認識呢?


歷史由來知多少

盧家大屋,為本澳著名商人盧華紹(又名盧九)家族的舊居。據屋內左次間天井簷口的題詩年份顯示,大屋約建於清光?十五年即一八八九年。盧華紹為新會盧鞭鄉人(今屬江門市),因小名盧耇(粵音“九”),人稱盧九。約一八五七年來澳,早期從事錢銀找換,後開設“寳行錢號”,經營有道,同時向當時澳葡政府承充營賭,終成一代賭商和富商。盧華紹致富後熱心慈善公益事業,多次捐獻予澳門鏡湖醫院、同善堂及內地嚴重災害地區,曾獲葡王授予多枚勳章。

盧九長子盧廉若繼承父業後同樣多行善事,先後擔任鏡湖醫院總理、澳門商會值理,熱心教育工作,創辦了澳門孔教學校並親任校長,多次協助調停中葡事務,是當時著名的華人領袖之一。盧廉若也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曾於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兩度接待孫中山訪澳,下榻於由其興建的盧園春草堂即今天的盧廉若公園。曾獲葡國政府於一九二五年授予基利斯督一等勛章;一九一五年黎元洪頒“三等嘉章”及“樂善好施”匾。


修復與活化古蹟

盧家大屋於一九九二年被評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成為官方受保護文物建築。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因住戶不斷增加,缺乏維修,導致屋內殘舊破落,文化局終於二○○二年七月起對這幢大屋作全面修復,始恢復如今面貌。此大宅特色在於以靑磚建造,仿廣州西關大屋佈局,高兩層,為目前本澳所餘不多且較完整的式大宅建築。且比西關大屋更講究裝飾,屋內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旣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又不乏西式的假天花、滿洲窗及鑄鐵欄桿等,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充分反映了澳門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有關陶藝修復,由本澳民間陶藝家劉桂炳一手包辦。

為活化文物建築,文化局從○三年起引進精彩活動於宅內上演,更成為澳門藝術節主要演出場地。如○三年舉辦的第十四屆澳門藝術節,安排了香港春天舞臺上演《鄧碧雲夜訪澳門金玉堂》,為盧宅首度引進上演的活動,原定七場增至十一場,叫好叫座,同年十一月更開演十場。

此外,同屬澳門藝術節項目之臺灣偶戲《大稻埕的老鼠娶新娘》、唐山皮影名作集錦《西遊故事》及峇里皮影戲《影偶神奇》、印度古典舞蹈《摩希尼亞妲》及體驗劇場《我的官感奇妙旅程》、偶劇《創世記.耶穌的誕生》、多媒體劇《兩個人的寂默》及裝置藝術《吃的習慣》等,在大宅內展演均產生了不同的效果。近年也安排中樂團進駐表演,為大宅更添韻味,相得益彰。


非遺的展演平臺

在開放參觀方面,盧宅於○五年八月暑假率先開放讓公衆參觀,並提供免費導賞服務。翌年開始,正式被打造成為推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成為傳播我國優秀民間工藝及文化活動的場所,定期邀請內地不同省市的著名民間藝人於現場展演工藝絕活,並開辦工作坊與衆同樂,令參觀者尤其年輕人深深體會到本澳文物與藝術活動相結合的特色。過去共邀得逾百名來自各省市民間工藝家到盧宅展演手工絕活。

至今,盧宅逢周末、周日及公衆假期例必安排文物大使駐場為公衆導賞。由○五年至去年止,每年錄得的參觀人次不斷遞增,如去年全年就超過了十六萬人次。今年農曆新春,盧家大屋與剛開放的鄭家大屋同樣開門迎客,安排展演南京剪紙及秦淮燈彩藝術品,由兩項國家級非遺的傳承人於現場展示身手。經添置新春掛飾的大屋,節日氣氛濃厚;文物大使定期向參觀者進行導賞,使公衆對大屋有更豐富的感性認識。


秦淮燈彩賀新春

據民間工藝家介紹,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剪紙與燈彩移師盧家大屋,能散發喜氣洋洋的濃厚佳節氣氛。南京剪紙去年隨“中國剪紙”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京剪紙作品喩意深遠,寄託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祝願;創作時不打底稿,隨手拈來,一剪到底。

秦淮燈彩享有“秦淮燈火(彩)甲天下”的美譽,是我國傳統燈彩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南京秦淮河夫子廟一帶紛紛掛上彩燈,形成了燈會、燈市、燈景於一體的燈彩文化空間,為南京春節文化的最佳體現。來澳展示的花燈品種,以秦淮傳統手紮燈為主,如獅子拜年及蓮花燈、兔子燈、搖搖虎燈、蛤蟆燈等,艷麗奪目。


近日現場可見,參與剪紙工作坊的居民及遊人,拿起剪刀按工藝師指導“左剪剪、右剪剪”,即剪出寓意好兆頭的圖案,吸引不少參觀者在旁欣賞,令大宅人氣更盛。新春途經大堂巷,不妨進內探個究竟,選購剪紙或製作燈彩皆宜。

文、圖:子凡



標籤: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