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目光完善應急機制


有份參與清理廟宇活動的文物大使協會創會主席、文遺研創協會會長譚志廣稱,保護文物不是口號,需坐言起行。文物志工隊無論是動員人數或組織效果上都超出預期,不少人並非協會會員,但同樣熱衷保育本土文物,足證多年文保宣傳見成效,尤其植根青年心中。    

志工龐朝暉稱,救災期間,每位文物志工家裡都停水停電,部分成員兩天沒洗澡,但在緊急關頭,衆人仍選擇投身清潔社區行列,冀為社會服務,獻出一分力量。同時為保存所有澳門共同擁有的文化資源,儘管磚木構成的文物建築在風災前顯得脆弱,但志工們願意肩負重任,盡力保護文物。    

謹記教訓查找不足    澳門得天獨厚,擁有數量足以令人稱羨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建築至今仍屹立不倒,並不意味著它們能夠一直抵受各種天災的威脅而永續存在。“天鴿”的無情吹襲,證明了百年文物脆弱的本質,如石敢當行臺、譚公廟都有不少文物在風災中遭到無法修復的破壞。    

廖嘉豪稱,本澳四十四間廟宇、十七座教堂及其他文物建築,因彼此間的地理特點、管理方式不同,在風災中受損程度亦有差異。換個角度思考,文化部門不但掌握著所有文物建築資訊,同時是獲得最新災難訊息的單位,加上本身擁有相當動員能力,希望未來能制訂好防災及救災方案。跨部門謹記教訓,查找不足,以前瞻目光完善應急機制,避免系列文物再受破壞。



標籤:

回最頂